请回答 二〇二一

读书、写作──我的二〇二一就这样过去了。

今年的最后一天,正好是周五。我早早下班,此时正坐在桌前敲这篇年终回顾。

#本年概述

  • 一月:因疫情被迫远程工作;
  • 二月:开始追心心念念多年的《进击的巨人》;
  • 三月:北京较往年多了许多沙尘暴;
  • 四月:反思自己,不要陷入数据主义;
  • 五月:近期做梦比较多;
  • 六月:启用新域名,拿到 SACA 认证;
  • 七月:密室逃脱团建很有趣;
  • 八月:体检发现许多小问题,保重身体啊;
  • 九月:回家安葬爷爷;
  • 十月:开始疯狂读金庸,沉迷武侠世界;
  • 十一月:复查体检问题,还好问题不大;
  • 十二月:拿到 SACE 认证。

#读书

◎ 2021 Reading Record

本年有记录的读书共 62 本,其中不少都被标记了五分,收获颇多,以下分类简单总结。

  • 文学小说类:1968 年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展开幻想,《2001 太空漫游》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去《南货店》体验过去那个年代的烟火气;去看看《一九八四》那个疯狂的极权社会;在阿富汗被塔利班掌权后,不妨重温那个《追风筝的人》;读不懂的《情人》,读不懂的杜拉斯;听阿迪克斯的,不要随意《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孩子一起创建《光明共和国》,感受那流淌出来的文字;喜欢读悬疑小说,不妨读读社会派推理,感受一些人的《绝叫》;去海边听听故事,寻找《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 武侠小说类:金庸老爷子的武侠世界,还是喜欢远离现在的那些武侠。《天龙八部》的荡气回肠;《神雕侠侣》的绵绵深情;《倚天屠龙记》的优柔寡断;《笑傲江湖》的潇洒自在;《雪山飞狐》的反转再反转;
  • 传记类:为跳楼的许立志迎接《新的一天》;和艾森赫夫人一样大喊《别闹了,费曼先生》;学学费曼《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看看正经人怎么记日记;读一读塔拉的经历,听她告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季老回忆下《牛棚杂忆》;《解密 Instagram》,看看 Instagram 怎么沦落到现在的满屏广告;看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我甚至想买一辆摩托车去环游世界;
  • 人文社科类:《置身事内》,不能置身事外;去中东寻找《失落的卫星》;去看看曾经那个《乡土中国》里的《江村经济》;跟随舌头去感受《中国食辣史》;去探寻《仿制药的真相》;去看看日本这个看似矛盾的民族,为何《菊与刀》能够共存;《认知与设计》竟然还有这么一层关系。

还有一些也是极好的书,恕我不能一一列举了,都在另一篇二〇二一读书记录里。

古人有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我觉得此读书观点颇具利益导向之嫌,不合我口味。

我读书,常常不带任何目的,今年这个感觉尤其强烈。我认为,读书将会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它除了丰富我的见识外,还能让我平静──这意味着我是享受其中而非受外力驱使。

此外,今年年中的时候创建了一个 Telegram 频道:集录轩,寓意为存放那些广泛收集的书摘的小屋,灵感源于归有光的项脊轩。短短半年,没有任何推广下,也吸引了三百多的同道中人订阅。我想把它打造成纯粹的书摘聚集地──雁过留声,翻书留字。

#观影

◎ 2021 Film Record

本年有记录的影视剧观看记录是 50 部。让我开心的是,今年选择将《进击的巨人》、《风骚律师》系列搬出心愿单,真正地去看了它们。他们是如此的优秀,以至于我能展开写好几篇。里面有宏大的叙事设计,有小人物逐步转变的心路历程,还有完美的伏笔回收……

看了不少老片。谢晋导演的《牧马人》、《芙蓉镇》,真的是片子越老,味道越纯。同样是讲文革,前者朝气蓬勃盼发展,后者则让人不得不感叹需警钟长鸣。看了《戏梦巴黎》,情色但文艺,同时还有反思,甚至还有毛泽东;看了《大明宫词》,为大陆也曾出过如此绝美的古装片点赞;看了杜琪峰的《黑社会》系列,再次深刻明白一个道理:黑道可不是最黑的,《教父》里的迈克和《无间道》里的倪永孝纷纷表示赞同;看了《白色巨塔》,同样都是登塔,哪里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之分,好坏之分;《本能》除了有点色,还有点烧脑,我猜想是因为贤者时间脑供血不足造成的第一次没看懂。

新片也看了不少,但确实没有老片给我触动大,难道是老了?《成瘾剂量》题材不赖,但要是我国能拍、敢拍,估计就没老美什么事了,列入有生之年系列;《东城梦魇》,要不是有 Rose(凯特·温丝莱特),我估计百分之八十的人得睡倒在第一集的前半部分;《鱿鱼游戏》真是 Netflix 在一百枪里终于中了一弹十分,老套路满满。

一个趣事,今年的第一个月,我看的是 Netflix 出的《2020 去死》;今年的最后一个月,我看的还是 Netflix 出的《2021 去死》。人没变,Netflix 没变,操蛋的一年也没变,甚至连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也没变──那个讨厌背景音乐的科学家。

专一如我。

#写作

◎ Obsidian 笔记图谱

今天一看,自己的日记总字数来到了三十万字──正经人谁写日记啊,不正经人非我莫属了。当然,不是一年写三十万字,而是今年新写了十万字的日记。(见去年的年终回顾

算上各种笔记,妥妥的也写了数十万字。

写,俨然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

说起写作,不得不提 Obsidian,这是我今年收获最大的一个工具。回看我的 Daily,我在二〇二〇年十月十七日开始了解到 Obsidian:

今天我发现了一个免费的双向链接软件 Obsidian,通过一些文章和视频的了解之后,非常强大,基本满足了我的笔记需求。我感觉我要将一些笔记迁移过来了,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笔记思路,可以互相关联、互相跳转,将知识关联起来,而不是零散地放置在一个个文件里面。

当时做了一些笔记迁移,但是由于没有移动端,笔记功能也没有现在那么强大,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主力使用它。

今年七月十二日,移动端开始公测,我立刻下载试用。一开始还以为是一个半成品,没想到公测开启时已经如此完善:功能基本保持和桌面多一致。我将笔记库以及配置文件同步到手机,打开就能用,毫无上手压力。此后开始作为我的主力笔记应用。

人和工具是一同进化的,人在创造工具的同时,也在被工具塑造。

传统的笔记已经满足不了我们,于是出现了更优的选择:基于双链的工具。我在使用 Obsidian 写作的最大感受就是,我在记录的这段话,可以关联到过去哪些知识点。这让我不断地重复想起曾经存在的那些知识,让它们真正被用起来,而不是被孤立在深不见底的文件夹里。

Obsidian,让写作更为效率,知识关联更为密切。借助关系图谱、出链面板、反向链接,我能够将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是我想要的笔记形态,同时也印证 Obsidian 的那句 Slogan:A second brain

#认证

◎ SACE

历来我都不屑于参与那种需要他人认证的事情。在学校的时候,很多人考这个考那个证书,我都一概不参加,因为我从骨子里还是比较认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道理。

经过了几年的社会捶打,我逐渐意识到时代变了。人们没有耐心去看一篇长文章,自然也没有耐心去深入了解一个人。

“网红”招牌大行其道,酒香也怕巷子深。

今年有个分析师认证的机会,想着手上事情不太多,不妨参与看看,正好检验自己从毕业到现在的考试技能是否已经丢失。六月拿到 SACA(分析师认证),时隔半年,在二〇二一年最后一天,拿到了 SACE(分析专家认证)。

以后我还会做这类事情吗?我想大多数情况下会的。以前我觉得这是为了寻求他人的认证,我很反感;然而现在我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和反馈。

#二〇二二

这是今年的最后一天,很适合制定一些,拒不执行的新年计划,那么在未来的一年:

  • 多陪陪家人;
  • 多读书,读好书,重复读;
  • 持续写作,记录关于自己的一切。

但转念一想,既然做好了不执行的准备,那就不浪费时间制定具体的计划了吧,随遇而安。

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