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

◎ Unsplash@Nathan Dumlao

高考成绩出来之际,接下来最重要的选择,莫过于今后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将要去哪里学,学什么。

遥想当年,我成绩出来时大不如意,心灰意冷,但又没有复读重来的勇气。在对未来的规划和自身定位上,更是一片迷茫。对照着成绩,翻看着厚厚一沓志愿选择的书籍,在各种网站上来回切换,做着千百种排列组合,思考哪一种排列组合最优。

对于未来,我固然有自己的想法,但远远说不上是周密的计划。由于一直没有出过外省,加之自己渴望飞出去的念想,所以在一开始就划定了大范围——要出省读大学,放飞自我,追寻自由。北方大澡堂难以接受,首先要排除。殊不知,我因恐惧北方大学的大澡堂,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失去这些机会带来的教训,远胜于大澡堂带来的害臊。关于专业,那个时候土木还是热门专业,也是父辈推崇的专业。我虽然迷茫,但还算保留一丝清醒,那就是土木、学医等这些父辈们口中的「金牌专业」并不适合我,也是应该排除掉的。

那么我最想要的是什么呢?其实当时也没有定论。高中时期,羡慕文学社的同学能够写出美好的诗文;因为喜欢做志愿和读书去了图书馆当志愿者。那我是想要从事文学相关的专业吗?并不是,文理分班选择时,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理科,因为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理科有着独特的魅力,规矩、理性、万事万物都可解释。而文科给我的固有印象是矫揉造作,固定刻板,以背诵论英雄(当然,并不是)。

当时的我,对软件工程或者计算机类的专业充满好奇和向往。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好奇心旺盛的我在图书馆接触了大量科技相关的书刊书籍,这些书刊书籍给我种下了计算机的种子。我每周都会去期待最新的杂志将会提到什么新奇的技术,甚至是影响到学业。那种新鲜感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直到填志愿的那一刻。所以我的第一专业是计算机相关的,其次才是我所选学校里退而求其次的专业。

当然,最终也没能如愿去学习计算机,反而走上了我理科中最为薄弱的化学道路。其实,即使学了化学,那种计算机的启蒙还是在的,也可以通过转专业的方式或者自学走上计算机道路。但是我都没有。究其原因,还是我对计算机仅是好奇而非热爱。

关于填志愿要考虑的东西,最重要的莫过于思考三个变量:城市、大学、专业。每个人对于这三个变量的优先级都不太一样,但都各有道理。我当时并没有这么清晰的认识,只是想着找一个不错的学校,然后学着感兴趣的专业即可,城市我倒不是很在意。但如果放长远来看,城市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的变量。一线城市的资源,远超其他非一线城市,不管是学术上,还是实习就业上。但这并不是选择好的城市就万事大吉了,大学是一个学生即将生活四年的环境,而环境是最容易影响人的。这个学校是开放自由,还是官僚气息严重,一点一滴都会渗入到一个学生的骨髓,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专业作为和学生最为息息相关的一个维度,我认为感兴趣最为重要,这有可能是一个人未来要从事一生的职业。有兴趣,再难也是苦中作乐,没兴趣,再简单也是烈日前行。

这么说来,最优的选择当然就是一线城市顶级大学的感兴趣专业,这道理谁人都懂,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有这个选择,所以这是一句废话。我的建议是,那些对自己有清晰认识的人,可以专业优先,次之城市,然后学校。对于像我这样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自己的兴趣没有清晰定位的人,先学校而后城市,最后是专业。学校是个小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城市是一个大环境,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天花板。而专业,有可能只是匆匆四年的一次邂逅,从此不再相遇;也有可能是伴随一生的枕边人,辛酸美好皆在其中。

我非常建议在此刻迷茫的学生,可以看看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中谈到众多主题,其中的「谈升学与选课」写得很好,值得一读。

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