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关联

前几天和几个同事下班,七点多的北京还没完全黑下来,在灯光的衬托下,天空的颜色蓝中透着黄。

大厦外很安静,晚风也很温柔,Niki 突然开口说道,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我努力闻了闻,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她接着说,刚才闻到了一股校园操场的气息,不自觉地想起了她在操场上漫步的场景。我们都笑了,这附近不就是正常的停车场的味道么。

Niki 提的这个,我倒也想起了一些类似的片段。

比如我现在听到周杰伦的《七里香》、《夜曲》,还是会想到初中那会儿,几个同学窝在被子里拿着 MP3 听歌的夜晚,也会想到高三的傍晚在操场上奔跑释放压力的日子;偶尔闻到汽车的柴油味,会想到小时候追着那种拉货的皮卡,专门去闻那种「好闻」的味道;外出旅游在小巷里吃的小吃,会想起小时候那种五毛钱一袋的零食味道;相册上的老照片,会把我拉回定格在快门按下的瞬间……还有好多好多,这些由声音、气味、味觉以及视觉所串连起来的场景,似乎已经根植于脑海,构成了我们过去的一部分。

它们看似已经被尘封,但只要有一丁点线索,就会像星火掉入汽油,瞬间点燃记忆。

然而,我的生活从小学开始,似乎在逐渐变得单调乏味,呈波动降低的趋势。这也导致那种「似曾相识」的场景建立越来越少。最直观的便是过去的 2020 年,绝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使得我对过去的一年几乎没有任何记忆。不过好在我将大量的闲暇时间用在了阅读上,即使生活匮乏,精神世界也足够丰富。

读书,在建立关联这方面也是一样的。在更为便利的电子书选择下,不少人还是坚持阅读纸质书,我认为那种纸张的感觉是电子书所缺乏的。书的气味、纸张划过指尖的感觉,人与手中的书建立起一种微妙的关系,随着书中的内容一并储存进大脑里。当若干年后再看到书中的划线片段,兴许还会记起当年的阅读情景。

说到这,我想起了高中我们班的一个习惯,每当到谁值日时,就需要在一个本子上记录一些东西,类似于「班级日记」。你可以记录一下今日所发生的趣事,或者学到的新知识,又或者你创作的内容,形式不限。我记得我在上面记录的东西很多也很杂,有纪事的,有思考的,有抄写诗歌的,甚至还有绘画的,千奇百怪。

当时班主任提倡这个班级日记时,给我们讲了一大通为什么,我几乎都忘了。但他描述的一个场景我记忆深刻:当我退休后,坐在阳台的摇椅上,夕阳晒在身上,手上翻阅着大家的班级日记,看着一篇篇大家写下的文字,回想起你们青春的身影,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一段段文字,将我们单调但充满活力的青春串联起来。或坦诚、或谦虚、或愤青、或闷骚……一个个本子沉淀着我们高中生活的一部分。回想起来,我不得不赞扬班主任的这种做法,为我们乏味的刷题生活增添了一丝趣味。心想着,什么时候我也要去翻阅下那些年写下的文字,重新认识过去的那个我。

那么,建立这种关联是必要的吗,其实我不清楚。但它的确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而要建立越来越多的关联,则需要我们多去体验,用心去感受。最直接便是关掉电脑,放下手机,出去走走。

现在,我要出门散步去了。

◎ 图源@日常人间观察

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