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大神

近期在看关于「三和大神」的主题,所谓三和大神,就是深圳龙华三和市场一群青年的称号。

虽然这一群体默默无闻,但是一些关于他们的传说却是声名在外:「提桶跑路」「干一天玩三天」......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仿佛已经看破红尘,只管今天,不想明天。

怀着对这一群体的好奇,我查看了一些资料,包括文字类的纪实报告,以及更加直观的纪录片,试图去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及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

以下是看的一些资料。

#一、《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 岂不怀归◎ 岂不怀归

这本书是一个社会学学者潜入三和市场,与当地的青年们同吃同住,真实体验了三和的环境,最后以白描的手法试图还原「三和大神」们的真实面貌。

书很薄,一口气看下来也就两三个小时,基本是从三和青年的衣食住行展开来讲。

在这里,你可以四块钱吃一碗面,两块钱一大瓶水,十五块钱一个床位解决睡觉问题,一天下来的生活成本不到五十块。

他们往往喜欢做日结的工作,所谓日结,就是当天做当天给钱,可以去做快递、工地、保安,一天也就一百出头,扣除车费、吃饭喝水等开销,实际到手甚至不足百元。

得益于当地的低物价,只要「省着花」,基本可以做一休三

书中有几个点我印象很深,一个是解决他们衣服日用品的两个老太婆的摊位,俗称 「有衣裤」,价格低至几块钱。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她们的商品几乎都是二手的。

而这些二手商品的来源,更是让人大跌眼镜。有从一些三个青年偷取的衣物进行低价回收的;有从环卫工那里回收的......之所以会源源不断供货,是因为三和青年一般不洗衣服,穿到实在穿不下去了就扔掉;或者一天下来满身汗臭,也会直接去花个十来块钱买件新衣服。

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三和青年形成的特色语言风格:挂逼、..叼毛..。

挂逼这个词的含义非常丰富,可以适用很多地方。例如描述一个人的状态:濒临没钱时,称作这个人挂逼了;便宜的物品,称作挂逼水、挂逼面。似乎所有的事物在即将完蛋或者无比便宜的状态下,都能用挂逼来形容。

叼毛这个词,其实没有太多骂人的含义在里面,更多的是一种习惯甚至自嘲。由于当地人口流动很频繁,彼此之间大多记不清名字,只能用这么个口语来表达称谓。例如某某中大奖了,就会有大神冒出来:那个叼毛踩到狗屎运了。

更多关于三和青年的情况,可以去阅读下这本书。里面除了描述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可惜的是,没有太深入和全面,以至于不够深刻。

#二、《人在三和》

◎《人在三和》◎ 人在三和

这部纪录片主要跟踪拍摄一个当地青年的日常生活,真实反映三和大神的境况。

片中也提到了当地很有名的挂逼面馆,老板是个善良的人,九年不涨价,可惜在片尾他也要离开三和这个地方了。

纪录片不同于书籍,它更真实,也更立体。反观《岂不怀归》,书中大量引用了他人的说辞和臆想,失去了不少真实性。

两者结合来看,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在深圳日进斗金的世界里,还存在这么一个角落,真实而心酸,不得不让人唏嘘。

形成这么一个群体,背后的原因是必定是复杂的。

从这本书以及纪录片来看,那里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利益:较为弱势的三和青年、强势的中介、强势的用人单位。不管是哪一方,都是促成这类现象的原因。

他们颓废变成底层廉价劳动力,固然有自身的原因,有当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少不了来自顶端的压榨,监管不力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

看完之后,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个群体,吃着白菜拌饭、睡着垃圾如山的床位、一整天劳累下来只赚几十块钱。他们没有目标,没有斗志,混吃等死,但却活得潇洒自在,口口声声说着宁愿做一休三,无拘无束,也不愿意去工厂接受剥削。

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