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一次面试

photo by Ales Krivec on Unsplash

去年面了一家出海公司,两轮面试里,与两个面试官都聊了一个多小时,相互都问了许多问题,面试官也很坦诚,循循善诱,个人觉得整个过程体验很好,不过最终没有去。

以下是当时公司出的题目,我花了一个多小时写的,现在放出来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当是存档当时自己的部分思考了。


题目:

  1. 请举出一个你自己最近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范围不限),并给出你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2. 请谈谈你对近期你关注的某个产品的观察和思考。
  3. 你工作所处领域是否存在某个主流的认知,你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请简述这个主流的认知及你的认知,并简述你得出这个认知的思考过程。
  4. 日常生活中,你用得不爽但又不得不用的一款产品是什么?产品形态不限于 app,可以是实体产品,比如牙刷,也可以是某项服务 ,比如在线买火车票等等。为什么它让你感觉不爽?如果你是使用者,请想象一下它理想的样子是怎样的?如果必须结合当下的科技水平和伦理道德,当你全权负责这个产品时,你会如何改造它(至少 3 条)?每项改造的动机是什么?
  5. 请列举一个你认为产品品质非常高的产品,并说明其品质高在哪里。

#1. 请举出一个你自己最近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范围不限),并给出你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问题:社交平台常见的转化和引用的区别。

之所以会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近期使用 Mastodon,而这个社交平台只有转发,没有引用(转发的同时评论),于是思考这两者的区别以及为何平台会这样选择。

我认为最本质的区别是,转发是传播自我认同的内容,引用则是使社交变成讨论他人而不是谈论彼此,同时稀释动态的价值。展开来说,引用推文时一般会带上自己的评论,而自身的关注者则会把注意力放在被引用过来的内容上,最后评论区大多变成互相在评论被引用的推文或者被引用的用户。这通常会产生极具破坏性的后果。

从社交的原始需求,即关注彼此并知悉彼此动态来看,引用后引导的评论与该初衷产生一定的偏移,这是其一;从被引用者来看,自己的动态被引用至其他人时间线中,切断了上下文,极易产生断章取义的行为,进而被误解甚至攻击,这是其二。

然而这些后果大多不会被重视,最大的原因是被数据所掩盖。众所周知,生产原创内容是困难的,对已有内容加工是简单的;说出一句漂亮话需要绞尽脑汁,评论他人只需脱口而出。引用使得平台上的发言变得更加轻松,进而「繁荣」平台的活跃度,平台表面看是收益的。

然而,如果不加处理,长期来看将会极大损害平台。首先,头部用户作为平台最先且最大的贡献者,最容易承受此番伤害,不加管制的转发会放大误解和恶意,致使他们撤离;其次,滋生不和谐的社区氛围,迫使更多有价值的用户纷纷离去,最终留下平庸之辈,让社区失去价值,进入恶性循环。

#2. 请谈谈你对近期你关注的某个产品的观察和思考。

产品:长毛象(Mastodon)──一款社交产品

这是一款类推特的产品,推特有的信息流动态、评论、转发、点赞、收藏、私信、列表等功能,长毛象都有,最大的不同是长毛象不是一个中心化的产品,技术开源,因此其他人可以创建多个站点(官方叫实例),不同的站点之间因为基于共同的协议 ActivityPub 可以互相通信

为什么会关注长毛象?

主要原因是推特被马斯克收购后,似乎有向国内平台学习的倾向,例如审查并封禁竞争对手的帐号甚至禁止相关推文。越来越多的人表示要迁移到新的平台,即长毛象。

对长毛象的初步观察和思考:

  1. 运营模式:
    1. 不同的人可基于开源的技术创建站点,并吸引用户入驻,当前存在 340+ 站点,由全球不同国家的人创建并运营,最大的站点由创始人尤金维护,背后的资金来源为一家基金会。
    2. 动态按时间序列展示,无算法推荐,意味着冷启动困难。
    3. 用户可以选择并注册某个站点,并跨站点与其他人互动
  2. 商业模式:
    1. 目前没有看到成熟的商业化模式,实例基本属于公益性质,不同的站点运营人员一般由基金会/众筹/个人出资运营。
    2. 现今成熟的广告盈利模式在长毛象可行但效果不会很好,根本原因就在于平台的去中心化机制,无法做好流量分发和广告精确推荐。
    3. 订阅付费或许是一个出路,就看未来长毛象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以及提供的价值是否能让用户原意付费,就像现今的 E-MAIL 服务或者电话服务。
  3. 用户以及动态观察:
    1. 当前整体注册用户 800+ 万,日注册用户 3 万左右(数据来自官方机器人)。从注册增速来看很乐观,当然近期大量新用户涌入得益于马斯克的助攻。不过,对于一个几乎不做推广宣传,单纯靠口口相传的社交产品来说,长毛象的未来依然值得关注。
    2. 当前月活跃用户 200 万左右(数据来自官网)。可见注册用户的活跃占比很高。
    3. 站点的动态观察,以最大的中文站点草莓县(16 k 活跃用户)为例:
      1. 用户动态情况:观察数天,抽样 300+ 动态,频率约为 4 条/分,考虑夜间低频,综合 2 条/分,故推测草莓县每天的动态约为 2 x 60 x 24=2880 条。其中,动态多为高活跃用户发布,人均 2 条/天,则真正重度活跃用户数预估为 2880/2=1440 人(不算评论等互动)。根据动态大致观察到发布的类型主要为生活动态 > 时事吐槽 > 书影音标记,且进入抽样用户的主页可以得出该部分用户超 50% 来自豆瓣、推特
      2. 热门动态:观察数天,抽样 100+ 动态,动态类型的占比大约是:观点(涉政/社会事件):生活动态=80:20。被推上热门的因素预计和互动有关,因此关注者多的人有优势。但可见站内用户的偏向是吐槽政府行为/关注社会事件为多,这也是站内用户被审查后逃离的结果所致。
      3. 流行趋势:流行话题的参与度大约在 10-30 人/2 天,例如当下冬至的话题在过去 2 天内仅 27 人参与。说明站内用户对话题的参与度不高,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布动态,但也说明草莓县社区几乎没有运营动作,完全由用户自发活跃。

总结:

我认为长毛象是一个带点理想化的产品,对用户较友好,但对运营者不友好,短期内不可能替代推特,主要根源还是在于它的去中心化设计,天然导致冷启动困难、商业化困难。

但长期来看,我觉得可能会创造出另一种形式的社交──用户遇到感兴趣的人,不必为了关注他而额外注册该平台的帐号。当然,这个前提是足够大的用户入驻,尤其是头部用户,且越来越多的社区和工具支持 ActivityPub 协议。然而,当前大公司为什么要做这种损害自身利益的事情,这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能找到利益平衡的方式,也许会出现以上的状态。

#3. 你工作所处领域是否存在某个主流的认知,你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请简述这个主流的认知及你的认知,并简述你得出这个认知的思考过程。

注:因本部分有公司业务相关信息,在此略过。

#4. 日常生活中,你用得不爽但又不得不用的一款产品是什么?产品形态不限于 app,可以是实体产品,比如牙刷,也可以是某项服务 ,比如在线买火车票等等。为什么它让你感觉不爽?如果你是使用者,请想象一下它理想的样子是怎样的?如果必须结合当下的科技水平和伦理道德,当你全权负责这个产品时,你会如何改造它(至少 3 条)?每项改造的动机是什么?

延续上文,就拿推特(Twitter)举例。有几处是经常用到但体验非常不好的地方:

  1. 搜索:中文搜索被色情污染严重,英文某些关键词也是如此,可见推特并没有处理,导致搜索体验极差;
  2. 流行趋势:该部分同样也容易被色情污染,不止一次看到流行趋势的话题是各种色情推广;
  3. 引用的优化:不受控的争论根源便是引用功能的滥用。

第一第二点都好改造,我认为是推特无意去做而已,因此不重点展开。接下来我延续上文的第一个问题,重点展开我对第三点的思考。

首先,我不会取缔引用这个功能,因为这背后是直接的商业利益,同时平台用户已经产生使用惯性,轻易取缔已有功能则会造成一定的抵抗。

其次,我会把重点放在如何保留功能的同时,尽量避免在引用传播过程中造成进一步的曲解,以及产生问题后如何挽救,以达到某种较为平衡的状态。

  1. 引用开关:动态发布者一开始就可以设定动态是否可引用,以及中途可调整引用开关,避免在有争议的话题上被进一步引用扩散,进而反噬自身。(当前推特虽有锁推设定,但权限在这类场景下过大。)
  2. 更正以及提示:除了在一开始就控制外,对于已经开始传播的挽救也很重要。由于被引用时往往丢失上下文,且即使原推已经做了补充修正甚至删除,引用者以及他的关注者并不知道,此时便很容易继续在错误的内容上引发后续的争论,这类情况非常常见。因此最好的方式便是支持原推标记或者补充说明,并有效地展示在所有的引用中。

#5. 请列举一个你认为产品品质非常高的产品,并说明其品质高在哪里。

产品:obsidian──一款本地优先的笔记工具。

我认为其品质高在以下方面:

  1. 商业模式可持续:基础甚至核心功能全部免费,增值服务(同步、发布)需订阅制付费。这样的模式对用户友好,对创始人也足够合适。免费够用且开放的模式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使用,进而丰富社区生态,同时利用比较核心的同步、发布功能获取持续的资金。
  2. 产品使用下限足够低,上限也足够高:习惯 markdown 的用户打开即可使用,如果有一定的折腾能力则可以打造完全适合自己的扩展功能,其得益于开放的 API 以及丰富的插件生态(社区插件上千),通过创始人的采访也能看出他们一开始的愿景就是打造个人知识库的 IDE。
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