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和可行性

◎ 吃是必要的,但做饭是非必要的

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常常需要考虑两个元素:必要性、可行性

翻译过来就是,必要性用于判断这个事情有没有必要去做,可行性用于判断实际操作起来是否可行。一般来说,先考虑必要性,其次考虑可行性。因为前者是控制做与不做的大门,如果大门关上了(没必要),那后者就不用考虑了。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颠倒过来,或者混在一起考虑,以至于影响决策的速度和质量。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举两个很实际的例子。

#例子一:这个很复杂,不要轻易改动

某一次开会提出了一个 idea,打算推出一个功能,而这个功能所在的业务模块我很熟悉。在了解了背景以及要做的改动之后,我的大脑就在快速思考:这个改动涉及到哪些页面,和哪些模块耦合,牵扯多少业务……最后我的大脑给出一个结果:改动牵扯面很大,进而给出一个初步结论:不能轻易改动。

然后同事拍醒了我,我们应该先评估这个改动的价值,再往下决定怎么做。如果价值很大,那就是有必要做,接下来才去思考如何实现。

有趣吧,最了解这个功能的我,一开始成了最反对改动的人──因为我太熟悉它了,思维一下子跨越到了如何做这一步,把困难这个元素加入了决策思维流程里,影响了后续的判断

先评估价值,再思考怎么做,道理其实都知道,但到实际当中就很容易把握不准,观察那些经常拒绝的人就知道了。

#例子二:老板定的目标太异想天开了

想必,几乎所有的公司员工,执行层面的朋友们都吐槽过这样的事情:老板定的 KPI 太离谱了!完全没有考虑实际嘛。

我们承受着领导设定的 KPI,领导承受着老板设定的 KPI,谁也没好过谁。

一次和领导喝酒,领导说了她最新的理解:老板设定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我们看来是不懂实际业务,无理取闹……但是站在老板的立场,从行业和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是当前阶段应该达到的业绩,或者说应当成为公司现阶段要达成的目标──属于有必要去做成的事情。潜台词就是,当前规模如果没有达到相匹配的目标,那就是有可能淘汰的。

这样的目标是有必要的,即使是不合理的──所以结论是,把这样的目标当作期望,当成北极星,然后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达成可实现的目标。

转变角度之后,心态就好多了。既不会片面觉得老板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也不会打乱自身的阵脚。


第一个例子想要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普遍的决策思维偏差──先考虑可行性而忽略了必要性,在一定情况下是本末倒置了。

第二个例子想要说明,当我们面对一些看似「不可行 」的事情时,不妨换个角度看看,这个事情是否是必要的。如果是,那就想办法克服;如果不是,那就想办法逃离。

近期在看《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在决定是否要进行改革开放时,党内是存在两个极端意见的,保守派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且国家刚从文革走出来,千疮百孔,不能这么折腾;改革派认为,必须要改革,尤其是邓小平等人访问了新加坡、日本等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之后,更是坚定了改革的信念──必须要改革,不改革只会越来越落后。

有了这个必要之后,邓小平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党内冲突,例如提出并强调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没有偏离社会主义,而是在初级阶段进行探索),例如提出划分特区并强调是经济特区(实际拥有众多政策特权,但为了避免被认为是政治特区,故叫做经济特区)……这些都是在执行层面的巧思

因此,在做决策之前,不妨先考虑必要性,再去考虑可行性。

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