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

photo by Ruslan Valeev on Unsplash

本人从农村出来的,在我们那里,我很早就「没了」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叫我「大学生」。这个称呼,从我上中学时就有了,因为那时我成绩不错,上个大学绰绰有余,对于一个不常出大学生的农村,被「重点关注」很正常。

这个称呼伴随了我很多年,以至于我每次回家,遇到邻里打招呼时,他们几乎都以「大学生回来了啊」此类作为开头,在我去帮忙农活的时候,他们则笑着对我说「大学生也来做这个啊」……

早期我对这个称呼很是尴尬,最后变得厌烦至极,因为我知道这个称呼的背后大多是讽刺。我曾想过反击,但我的性格以及接受的教育告诉我反击并没有任何用。

多年后,或许是他们眼里的大学生成年成熟了,或许他们得到了一些实质的帮助,或许他们意识到无法再对诚意之人报以嘲讽之心,我重新「获得了」名字。

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对我伤害挺大的。我从小便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家中存书不多,几岁时就被我翻完了,去别人家看到书时会沉迷其中而忘了吃饭,也做过为了借书而把家里的花草搬去换书此等糗事,因此被责骂的次数不在少数。懂事后,来自身边人的嘲讽,让我不敢在公开场合拿书来读,甚至刻意回避读书这种行为,为此我丢失了许多汲取知识的机会。

据我观察,患我这样在病——公开场合碍于面子而回避读书——的人似乎还不少。他们未必是因为来自邻里间的眼光,可能是来自身边人的眼光。这种眼光的背后,潜意识里认为,读书=书呆子,认为那些离开了学校还在认真读书的人,不是在装逼就是在摆人设。以至于有些人有心读书而不敢,何其荒谬啊!

这种影响与我而言是深远而持续的。即使上了大学,暂时摆脱了那样的环境,还依旧无法完全释怀。随着工作之后,心智愈发成熟,自己把控的时间越来越多,我才逐渐捡回这遗失的爱好。

我的阅读量,大多数是在工作之后积累下来的,因为阅读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吃饭喝水。我没有再刻意回避,也不会在意他人的眼光。相反,还遇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吃饭期间的开场白不再是生活琐事,而是逐渐被「最近读了什么有趣的书」所替代。

回过头来看,促成这样的局面,除了人们对读书的误解,也少不了伪读书者的误导,他们的墙壁遍布书架,他们的书桌堆满书籍,然而走近一看,却未曾拆开一本书的塑封;他们在社交平台侃侃而谈,对经典如数家珍,却未曾读进书中,领略作者的精神。书籍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装点自己的商品,他们暗示读书只是少部分人的消遣,借以装扮自己的人设。

阅读,一件平常不过的行为,被他们的行为所污名化。伴随而来的是,阅读被冷嘲热讽,好书被束之高阁

什么时候,在地铁上、在公园、在任何公开的场合掏出一本书时,不再投来异样的眼光,阅读才是真正的走进普通民众,才是所谓的阅读革命。

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