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产品的思考

photo by Paul Pastourmatzis on Unsplash

个人爱好折腾工具,在观察了不少工具产品之后,尝试从工具和需求关系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工具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工具的意义

一个工具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要解决一个需求,这是最直接的动机,也是工具最大的意义。现在的工具虽然万千多样,但只要我们把一个工具层层剥开,就会发现,最简单的工具指向的就是最原始的需求。

需求不可能停留在最原始的简单状态,就像商品的供需交易不会停留在简单的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对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工具的期望不再只是能解决需求,还希望能够更高效率地解决需求。

因此,工具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能够「多快好省」地解决各式各类的需求。

#需求的衍生

需求的衍生,带来工具的衍生。这里的衍生,不只是需求在不同情况下的衍生,还包括需求所能链接的可能性。所谓前者,以椅子为例,它的诞生原本只是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方式,由于叠加了其他的属性,如人群属性、应用环境,椅子则开始呈现丰富多样的形态:儿童的安全座椅、普通的椅子,办公的人体工学椅,给人放松的按摩椅、老年人的躺椅……而所谓的需求所能链接的可能性,以创作者工具为例,工具链接创作者以满足创作需求,链接同行以满足协作需求,产出的内容链接普通用户以满足消费需求。

一个需求越具备衍生性,工具的需求就越大,对工具的生产者越有用,市场价值也就越不可估量。退一步讲,如果需求衍生性不足,但需求量极大,虽然价值没有那么高,但也不容小觑。

举个例子,智能手机刚出现时,最普遍的软件不是现在的各种内容消费应用,而是那些最基础的工具,如天气、清理工具、桌面等,这些工具非常简单,要解决的需求也很明确,虽然做的人很多,但只有少量足够优秀的工具最终存活了下来,甚至成了公司的顶梁柱。直到现在,我再次打开那些曾经的软件,界面和功能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这类需求是非常确定的,它没有太多的衍生,工具也就没有太多的改变。

然而即使是这样,不少公司在这种单一工具的帮助下活得还挺滋润,这就是得益于巨量的用户群(这类工具在早期的智能手机上基本属于装机必备)。我之所以对这方面有了解,是因为去年在面几家出海公司时,发觉他们的产品竟然是早年折腾安卓时的应用,经过细聊之后,才知道这类产品虽然简单,但基本都有数亿的用户。

然而,再大的用户群也有到边的时候,况且,这类确定的工具没有太高的壁垒,用户替换成本小,应用变现压力大,因此,曾经辉煌的出海公司也不得不寻求其他的商业化途径。

所以,从市场价值来看,衍生性广且用户群大的需求最适合投入其中,其次是衍生性不足但用户群大的需求,再次则是需求单一且用户群不大的需求,后者典型的例子就是独立开发者最喜欢的「三件套」:个人笔记、记账、待办工具。

#工具的发展

结合前文分析,我觉得工具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单纯的工具,协作,平台生态。

第一阶段:满足单一需求的工具。比如天气、清理工具,或者曾经风靡无数「蹭网大师」手机的 Wi-Fi 万能钥匙,这类工具一般用完即走,满足需求就是最大的价值。一旦满足,用户便没有继续使用的必要。而作为提供方,后来者很难有机会,毕竟再厉害的人也无法把天气工具玩出花来。这类工具很多,但多止步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对协作的诉求。复杂问题的出现,除了要求高质量的工具外,为了提升效率,单一的个体已无法满足需求,此时对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协作。这一阶段典型的例子便是文档,从本地撰写到在线协作。

第三阶段:平台生态的产生。所谓平台生态,指的是多个群体互相连接,有效互补,从而能够满足各方需求,进入一个较为可持续的循环。当一个工具所能直接或间接链接的越多,就越容易形成生态,从而进入一个更稳定的状态。典型的例子如剪映等工具,链接了创作者和消费者,两者属于供给的关系,且具备网络效应,规模起来后,不管是创作者还是消费者,均能从中轻易获得所需,也就更加难离开了。

可以发现,工具的发展在不断应对愈发复杂的场景,这便体现了工具的另一层意义:效率。好的工具,可以让使用者投入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高。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永远期待好的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也是卓越工具不断诞生的内在推动力。

加载评论